|
青海足球:海拔2366米的最高梦想 训练条件远胜海埂 |
|
彩富网 2009-1-15 22:02:00
|
【字体:大 中
小】【发表评论】【收藏】【打印】 |
|
青海的1月的早晨并不冷,6点钟天就大亮,阳光非常充足。海拔高达2366米多巴高原国家训练基地的足球场上,一群孩子已经开始进行体能训练。这支刚刚成立的青海省足球队已经步入正轨,“都打起点精神来!”球队的主教练梁锦宁站在球场边大声吆喝。这位前青海足球名将曾经带领青海足球队冲入中国足球甲级联赛。不过那已经是很多年前的事了。
15年没有正式足球队,即使是最资深的球迷也会对青海的足球完全陌生。但眼前这群年龄在14至15岁,都在各地足球学校或体校经受过3到4年的足球专业训练的孩子们让梁锦宁兴奋不已,在中国海拔第一高的训练基地上,他颇为得意地对记者说:“在多巴训练基地训练出来的球员肯定是最好的,你知道这里出过多少世界冠军吗?”
海埂基地哪有多巴好
从西宁乘车沿西宁湟源高速公路西行约22公里,便到达了青海省湟中县多巴镇。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多巴这个地名便成了青海省的骄傲。这个骄傲来自于多巴训练基地。从这里训练出的世界冠军名字都如雷震耳,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女子10公里竞走比赛冠军陈跃玲、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女子5000米长跑冠军王军霞、2000年悉尼奥运会女子20公里竞走冠军王丽萍,2004年雅典奥运会女子10000米长跑冠军邢慧娜。中国总共获得过的5枚奥运会田径金牌,除了刘翔,其他4个获金牌运动员都曾在多巴基地进行过强化训练。这个奇迹般的成绩让青海人至今感到很是自豪。梁锦宁也对这一点充满自信,“现今的中国足球缺的是一种顽强精神和意志,很多球员踢到下半场就跑不动了,这说明他们的体力和耐力不行。高原足球训练场以培养队员的体力和耐力见长,所以在青海开展足球这项运动还是有优势的。不信你等着看我们青海队在十一运上的成绩。”
中国的高原体育训练基地共有两处,一处是多巴,另一处是云南海埂训练基地。高山医学专家吴天一认为,从高原训练的角度来看,多巴基地更优于海埂基地。吴天一说,其一,海埂海拔不够高,只有1900多米;多巴海拔2366米,是高原训练的理想高度;其二,高原训练,必须在适当的低氧环境中,方可奏效。海埂纬度低,大气密度大,氧气层则厚;多巴纬度高,大气密度低,氧气稀薄。
正是基于这一点,青海省这次花了很大的力气组建了一支足球队,准备在十一运上有所作为。从2007年开始,梁锦宁就和省足球协会的领导一起在全国范围内挑选合适的队员。“我们跑了五个省区,招来这些队员,里头还是有不错的一些苗子,但有些位置还有欠缺。”这支青海队里,只有三名是青海本省的球员,其他的孩子都来自于中国足球学校以及河南、湖北、宁夏、天津等地的体校。
他们打败过徐根宝
虽然并没有出过什么大牌球星,但这并不代表青海足球没有历史。事实上,1930年就举办过足球比赛的他们不仅有非常悠久的足球历史,还拥有过辉煌时刻。
1979年的全国足球乙级联赛,战胜徐根宝和逼平左氏兄弟的青海队成为一匹大黑马。徐根宝执教的山西足球队是全运会上的前8名球队之一,在乙级联赛第二循环的第二阶段中与青海足球队碰面,没有包袱和压力的青海足球队在河南开封与之交手。青海队挟高原之威,连下两城,连失两球的山西队员看着青海足球队队员得胜离去的背影流下了痛苦的泪水……
愈战愈勇的青海足球队队员们在第三阶段遇到了更为强硬的对手———天津二队。拥有左氏兄弟的天津二队战斗力极强,但青海队却排出“433”的阵形迎敌,经过90分钟的角逐,最终逼平了强大的对手。最终,青海足球队在当年的乙级联赛中摘取第一名,晋升为甲级队。
李宙哲被高原反应击倒
职业联赛开始后,青海足球曾经有过一次“大动作”。1999年4月6日,青海三普足球队正式成立。俱乐部聘请原八一队主教练李宙哲任球队总教练,并从全国各甲、乙
级足球俱乐部中以转会、租借方式引进了23名球员。许多西宁人还记得1999年5月8日,青海迎来了首场比赛,能容纳3000人的体育场座无虚席,许多没有买到票的球迷爬上山坡,树干,现场观众达上万人。最终在球迷的山呼海啸般的助威声中,球队1比0取得胜利。
没想到,仅仅第三轮比赛过后,主教练李宙哲即向俱乐部提出了辞职要求。李宙哲在自已简单的辞职书中说,由于身体劳累,对高原气候无法适应,故提出辞职。李宙哲在高原其间,一直有头疼和晚上无法入睡等高原反应,身体状况始终不佳。俱乐部再三挽留无果,便批准了他的辞职要求。这一年三普足球队没能冲甲成功,黯然退出。
“外援”带来希望
现在的青海队,完全是为了十一运而生,但青海人对他们的期望却不止于此。他们更希望这支球队能够在十一运之后都长久地生存下去,参加职业联赛。成为真正的“中国第一高”的球队。不过这支球队就算长久地存在下去,也注定是一支“外来军团”,他们能否在高原上长久地待下去,还是个未知数。“这些平均年龄还不足十六岁的小队员大多都是来自国内足球学校和各地的体校,有着三年以上的专业训练基础,但对多数队员来说到高原训练还是第一次。高原训练对提高运动员的体力和耐力大有益处,我希望他们能留下来,能成为青海足球将来的血脉。其实高原气候没想象中那么恐怖,我们来自河南的队员张键已经逐渐适应了高原的气候条件了。”梁锦宁满怀希望地看着场上训练的球员。“刚开始训练有些高原反应,比较累,呼吸跟不上去,现在好多了。”不知是训练太过投入,还是真正适应了高原,小队员张健的脸上已经有了两团“高原红”。
关于生存,能否拉到好的赞助商也是一个问题。青海足球在1993年便开始寻找与企业合作的途径,但是当年没能找到合适的企业,因此一度解散。1999年冲甲失败后,青海足球又经历十几年的空白期。这次为十一运而生的球队到底能存在多久,谁也不好说。“我们当然都盼着这支球队能保留下来,毕竟我们这里场地这么好,全国都难找啊!”一位球迷对记者感叹。
专业体制才适合生存?
说来很令人唏嘘,职业化足球似乎并不适合经济并不发达的青海,在职业联赛最火的时代,青海足球的尝试失败了,而今天他们重新获得生机却要归功于目前足球界讨论最为热烈的“回归专业体制”。
“我们从2007年考虑恢复优秀专业队体制,组建青海省足球队。这与国家体育总局提出的调整青少年培训方式,用‘举国体制’模式来发展和普及足球的想法不谋而合,甚至可以说是超前。在北京选拔队员时,我们就向国家体育总局递交了成立青海省足球队的申请。”青海省体育局副局长郭玉京告诉记者。
在青海的足球人看来,在中国足球最低谷的时候重新恢复组建省级足球专业队,是青海省发挥“举国体制”优势、推动足球运动项目发展的第一步。在组建省足球专业队的同时,青海省体育局决定在西宁市各高、中、小学建立足球训练网点,共设45个学校足球队进行专业足球训练,并利用周末进行主客场制比赛。
培养青少年足球是一个长远的计划,而青海人还有一个短期的目标,那就是挑战海埂基地。“我们初步计划邀请一些足球队前来训练,这里环境条件都很好,肯定会吸引很多好的球队过来。”郭玉京说,目前先是力争将多巴国家高原体育训练基地打造成为除昆明海埂体训基地外,中国又一个专业的足球训练基地。不过,青海人有信心将它也许在不久的将来,海埂春训就有可能变为“多巴春训”。
|
【字体:大
中 小】【发表评论】【收藏】【打印】【关闭】 |
|
新
闻 评 论 |
关闭/显示网友评论
|
|
立即发表评论,与更多网友共享您的观点。 |
|
相
关 新 闻 |
|
|
|
|
推荐专题 |
302 Found
302 Found
nginx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