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超四队同韩国俱乐部的两个同合亚冠比赛,全线溃败,而总是比赛后半段丢球的现象更是让人叹息,难道经历了12分钟跑到YOYO体测考验的中超球队,体能真的依旧不如人吗?
回顾亚冠第三轮,除了山东鲁能是上半时丢球客场输球之外,河南建业、北京国安和长春亚泰均是下半时后半段崩溃被击败。韩国人在总结的时候很委婉地提出,他们取胜是因为下半时的体能优势得到了体现,其实是暗指中超球队的技战术能力不足。这一点在第四轮比赛中同样得到了体现,除了国安之外,其余三队必须承认输得心服口服一一技不如人。
体能不差劲?
长春亚泰在第三轮亚冠输球之后,曾有记者问,会不会是因为体能因素导致下半场崩盘, 沈祥福否认了这一点,他说:“不是体能原因,我们全场没有一个抽筋的。所以说和训练的关系不大,甚至在输了一个球的最后阶段,我们又攻了上去,逼到了前面,又有劲儿了,所以说体能是没有问题的。”他们在客场与全北现代队过招,也是0-1小负。
同样是第三轮,北京国安更可惜,他们是在一球领先的情况下被城南一和逆转,主教练洪元硕也否认是因为体能出现了问题,“主要还是我们的三条战线脱节,失掉一个球之后队员们的心情开始变得比较急躁,最终导致输掉比赛。”而第四轮比赛国安主场输球更是因为偶然的一个任意球。
河南建业队两场输球也似乎并非体能的原因,主教练唐尧东还是认为球员的经验不足,给对手的压力不够大,而且球员把握机会的能力欠缺。
四支中超队伍在与韩国队交手的时候都败下阵来,山东鲁能客场作战时一球落后之后还错失了点球机会,回到主场也是l比2失利,差距并不十分明显。不过四位球队的主帅都否认了体能欠缺的质疑,事实上,在他们眼里,球员们的体能已经足够了。
其实,中国球队向来重视体能训练,从当年的12分钟跑到现在的YOYO测试,都是针对球员体能达标而制定的考量标准。不过体能训练还是需要球队在平日训练中进行积累,那种集中起来练长跑的方法显然是过时了。
在最近几年的中超联赛中,各家球队在赛场上的奔跑能力都得到了提高,比赛的节奏也都有所加快,同时球员的平均奔跑距离也能够达到8000米到10000米的的水准。按理说,这些数据都可以证明,中超球员的体能应该没有什么缺陷,在奔跑能力和拼抢方面已经跟日韩球员相差无几。
体能的提前消耗
既然体能没问题,那我们差在哪里呢?在亚冠第三轮比赛国安队输球之后,主教练洪元硕将主要原因归咎于后卫线的限制能力,“最后阶段我们的后卫对10号限制不够,造成他频频拿球,给我们很大的威胁,这也是我们今后值得总结的问题。”在贴身对抗的时候,我们的球员往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关于体能的部分问题已经找到了,我们球员在身体对抗上处于劣势。长期以来国内足球训练当中对身体训练重视不足。在球队梯队建设过程中,身体训练是后期进行的,前期主要是针对青少年的技术训练,到了进入预备队阶段,身体训练逐渐跟上,这个阶段的强化训练可以加强贴身对抗能力。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国内在身体训练技术方面相比日韩有一定差距。
目前国内俱乐部当中,大部分时间都集中在了战术训练上,缺乏职业体能教练,尤其在联赛的准备期,基本没有针对每个球员制定的身体训练,更没有针对每个球员制定的详细计划,大多数是全队按照一个标准一起练,至于这些身体训练有什么样的远期目标和近期目标,都没有具体规划。
身体训练其实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而国内俱乐部大多沿用过去的经验来进行,这也导致球队整体的对抗水平没有太大的提高,多是依仗个别球员的自然条件。在对付日韩球员的时候,一些球员可能不处于劣势,但是与欧美球员贴身之后,身体劣势自然就显现出来。
在谈及与日韩球员对抗的时候,中国球员普遍都认为在一对一的时候,身体并不吃亏,可是他们必须承认的是,在比赛场上贴身对抗的时候,中国球员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承受这样的强度,像李玮锋这样身体素质出众的中后卫在韩国能够站稳脚跟,是他自身身体素质使然,同时他也是注重爱护自己的身体,给自己留存了充沛的体能。在国内,不少中国球员缺乏职业精神。虽然比赛场上很努力,但是比赛之后放纵太多,透支的就不仅仅是体能了,而是自己的职业生命。
顾此失彼
如果客观地分析两轮中韩对抗四支中超球队的完败。我们必须承认在技战术组合上存在问题。韩国球队在传接球方面的能力确实要略微高出一筹,这迫使中超球队要付出更多的奔跑和拼抢才能夺回球权。
拿长春亚泰主场与全北现代队的比赛技术统计来看,全北现代控球率是51.6%,而亚泰是48.4%,证明韩国人在传接球方面有一定的优势,而在射门、角球、犯规等技术统计方面基本相当,从数据上看,亚泰队其实跟对手实力差距不太大。
一般情况下,上半时比赛中亚泰队依靠勇猛的拼抢掌握了主动,但传接球失误率较高,球员们必须更多地奔跑来弥补这些失误,在个人技术能力相当的情况下,我们集体作战能力就稍微弱势一些,这就导致体能的提前支出。在下半时后半段,在韩国人的控球优势显现之后,我们的球员则遭遇了体能瓶颈。
以中日韩三国球员的基本素质来看。单独对抗应该都是旗鼓相当的,可组合在一起的时候,日本队组合能力最强,韩国其次,中国最差。这个差距并不是十年、二十年就能够彻底解决的,需要从青少年开始就改变我们现有落后的培训体系,让更多的新思维进入梯队建设当中,提高球员阅读比赛能力,但这些做起来,单单依靠足球训练无法达到。
足球背后是与之相对应的文化背景,中国足球长期以来被圈在专业训练体制下,球员一般除了踢球什么都不会,也什么都不参与,他们的生活单调而且乏味,得到的知识也极为有限,视野自然就受到了影响,而阅读比赛的能力也自然会面对瓶颈。
联赛薄弱是根源
抗韩失败,中超球队在亚冠联赛两轮被打了一个尴尬的0-8。在追问失败的根本原因时,有人又一次提到了恐韩症,但沈祥福回答其实有一定道理:“一场球的胜负原因很多,心态、技术、战术、体能都会造成影响,所以不能简单地归结为恐韩,要总结到底输在哪里,我们才能有真正的提高。”
到底输在哪里?其实沈祥福和其他教练都清楚,那就是我们中超联赛与韩国K联赛之间的差距使然。中超联赛虽然起步较早,但基础相对薄弱,加上近几年青少年培养领域的“干旱”明显,后备人才培养落后,训练水平地下,导致整个中超联赛并没有实质性进步。相比之下,日韩联赛则提前进入了良性循环阶段,联赛水平稳定,训练水平远高于中超俱乐部,而且他们与高水平球队的交流相对频繁,加强了先进战术理念的引进。
相比之下,中超球队作为中国职业联赛体系的最顶级,只有个别几个俱乐部具有与日韩球队抗衡的资本,能否取胜需要临场发挥等多种因素左右。除此之外,其他俱乐部普遍水平较低,尤其是在技战术能力上。而在这样的联赛当中,不论从对抗到比赛节奏方面,我们的BIG4团队接受挑战的机会比较少,对他们的成长也没什么促进作用。
所以,在讨论中韩对抗的时候,我们中超俱乐部并不是所谓的恐韩症问题,而是全方位的差异。体能欠缺其实是诸多技术层面落后的一种表象,并不能把输球的所有理由都归结于体能训练不足。中国球队要想全面赶超日韩,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