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中国国奥队在多哈亚运会男足1/4决赛中点球负于伊朗队,止步4强,但该队鲜明的攻击型打法仍然受到了各界好评。国奥队能在短时间内发生喜人的变化,除去自身具备的能力外,主教练杜伊科维奇的悉心点拨至关重要。
对于一名刚刚接手国奥队1个多月的外籍教练,杜伊从观念上使球员获得改变,其意义远远大于赢得一两场胜利。竞技体育历来以成败论英雄,对于杜伊同样如此。多哈亚运会,国奥队虽然未能完成赛前制定的进入4强的目标,但其比赛过程表现出了潜在的希望,因此人们会对杜伊及这支队伍网开一面。然而,注重过程的最终目的仍旧是追求结果,如果在未来的1年8个月中,杜伊统率国奥队不能在北京2008奥运会中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那么他同样难逃中国足球历史的宿命,因为历史有时会重复,而且惊人相似。
中国足协自1992年正式聘请外籍教练担任国家队、国奥队主教练至今已有15年历史,杜伊科维奇是第5任外教。从此前外教的执教轨迹看,无论施拉普纳、霍顿,还是米卢、哈恩,他们带队大都表现出“高开低走”的发展趋势。至少此前的4人,没有能跳出这一模式。
德国人施拉普纳在1992年接手国家队大约半年后,率队出征亚洲杯,并获得第3名,他当时倡导的“豹子精神”暂时鼓舞了处在低谷中的中国足球的信心。1993年除夕,他应邀参加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这是外籍教练在中国享受到的最高礼遇。然而,在1993年世界杯亚洲区预选赛中,中国队在伊尔比德连负也门、伊拉克,最终遭到淘汰,施拉普纳的执教随即受到质疑。此后一段时间,施拉普纳虽然仍以主教练的身份出现在中国队中,但其职权已被执行教练戚务生取代。
1997年末,中国队兵败世界杯亚洲区十强赛,聘请外籍教练的呼声再度高涨。1998年初,英国人霍顿成为国家队新任主教练。上任不久,他便率军东渡日本参加东亚四强赛。由于中国队在十强赛上遭受重创,因此人们当时对霍顿的期望值并不高。出人意料的是,在这次比赛中,中国队逼平韩国、战胜日本,如果不是因为范志毅罚失点球,就会获得比赛的冠军。要知道,当时韩日两队刚刚获得参加法国世界杯的入场券,竞技水平正处于高峰。不仅如此,霍顿此后的“平行站位”等理论让国脚们空虚的大脑茅塞顿开,于是他被赋予了另一项任务——统率国奥队征战悉尼奥运会亚洲区预选赛。1999年成为霍顿在中国执教的转折点,折戟奥运,使他失去了在国家队继续担任主教练的资格,即便他获得了国脚们的广泛支持,但同样无济于事。
霍顿的继任者米卢蒂诺维奇显然要比他幸运得多,在2000年初接手国家队主教练职务后,于当年末率军出战亚洲杯赛杀入4强,赢得了人们的信任。尽管在2001年上半年的世界杯亚洲区小组赛中,中国队的表现一路跌跌撞撞,之后还发生了郝海东炮轰米卢等场外新闻,但最终夺得韩日世界杯入场券使米卢在中国获得了空前成功。正当人们寄望米卢能率队在世界杯赛场上再创奇迹时,小组赛3战皆负且一球未进的尴尬使人们对他的执教能力又一次打上了问号。审视米卢,他留给中国足球的除了一张世界杯门票和“快乐足球”的理念外,似乎再没有其它东西,而且自那时引发的中国足球“击无力”,至今仍在延续。
中国足协引进哈恩,本意是想借助荷兰足球的进攻魔力,焕发中国足球的青春,而且在2004年中国亚洲杯期间,人们一度看到了这样的希望——那时的国家队,在北京工体掀起了一次次狂潮,久违的观众使能容纳6万多人的体育场座无虚席。尽管中国队最终与冠军失之交臂,但哈恩无疑在2004年盛夏博得了信任。但好景不长,在当年11月17日,中国队在世界杯亚洲区小组赛中因净胜球少于科威特队,而被淘汰。哈恩随后被解职。
杜伊科维奇之前的4任外籍教练最终均未逃脱失败的命运,而且此前他们都曾拥有过在中国执教的辉煌。难道这是巧合?
现在,杜伊科维奇已然进入中国足球的运行轨道,他需要改变的是中国足球未来的运行轨迹,而对他本人而言,他首先要把握的是自己命运,只有能驾驭自己的人,才有资格驾驭中国足球,因为中国足球注重结果。
旧 事
施拉普纳 外教过失
施拉普纳执教中国队时,球队正处于新老交替阶段,既有吴群立、魏克兴等老将,也有郝海东、范志毅等新兵。由于当时经济条件所限,主教练不可能对“敌情”了如指掌,加之施拉普纳此前没有接触过亚洲足球,更是缺乏感性认识。
在世界杯亚洲区预选赛中,中国队当时仅把伊拉克队作为主要竞争对手,对也门队的状况基本不了解,没料到该队最终成为中国队出线的拦路虎。
顾此失彼 霍顿 米卢
尽管米卢蒂诺维奇执教中国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取得了2002韩日世界杯入场券,但他与中国球员的矛盾,成为其执教期间的败笔。
或许是米卢本人个性鲜明的缘故,在他眼里,容不下同样具有个性的郝海东、孙继海,以至于孙继海有相当长时间游离于国家队大门之外,这才导致郝海东的“炮轰事件”出现。在参加韩日世界杯人员的选择上,李明被弃用,同样让人不能理解。
虽然米卢的功大于过,但功不掩过,至少他与球员的磨擦影响了球队战斗力。
霍顿在中国队执教的起点非常好,他上任初期率队获得的东亚四强赛亚军以及深厚的理论功底很快便赢得国脚们的信赖,他一心想带领国家队征战世界杯,并一直为此而准备。
或许是被霍顿的学识所打动,中国足协之后一改初衷,在1999年让他兼任国奥队主教练。然而,这一决策改变了霍顿的命运——在悉尼奥运会亚洲区十二强决赛中,中国队遗憾出局,霍顿的执教能力也因此受到质疑,并导致其最终离开了国家队。
2004 决策有误 哈恩
哈恩执教中国队近两年,并没有带给中国队实质性改变,只是按照中国队原有的运行轨迹做惯性运动。中国队此间暴露的诸多问题,他没能很好解决。
尽管2004年中国亚洲杯成为哈恩执教的顶点,但在世界杯亚洲区预选赛中,他的决策存在失误,特别是在对科威特队的主场比赛中,球队在进球机会较多的情况仅以一球小胜,为此后出线设置了障碍。
显然,哈恩的失误在于决策,他缺乏对一场战役的战略性眼光。
中国国奥队在多哈亚运会男足1/4决赛同伊朗队的交锋中,先失一球不久便扳平比分,之后在加时赛以少打多的情况下率先进球,这无不体现出国奥球员心理上的进步。显然,这与杜伊科维奇的执教存在直接关系。
中国国家级球队在由外籍教练执教过程中,能够在比赛中全方位展现心理优势的场景极其有限,除米卢执教期间,中国队的心理素质有所改观外,另外3位外教并没有在心理上带给中国球员多少改变。
施拉普纳在任时,只是凭借几句空洞的口号在短时间内激励了队员;霍顿自始至终在强调“平行站位”,对于球员的心理状态不甚关注;米卢以游戏心态对待足球,但这种习惯与中国特色格格不入,注定不会有长久的生命力;哈恩在这方面更是乏善可陈。
中国有句俗话:艺高人胆大,胆大艺更高。对于球员,良好的心理素质需要有高人一筹的能力作保障。国奥队在多哈的表现恰恰反映了这一点。伊拉克、阿曼、伊朗的实力与中国队不相上下,若在以往的对垒中,中国队一旦首先失球,其取胜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而此次,中国队一反常态,不仅自身展现出良好的状态,而且常令对手手足无措。
有良师调教,国奥队取得了事半功倍进步。不过,这并不能说明国奥队的“心病”已经痊愈,以发展的眼光看,杜伊今后在这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