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挪威人打入第一球时,许多老球迷的记忆或许回到了1991年世界杯,也是在8进4的比赛中,瑞典人率先攻门,而后中国姑娘们发起了艰苦卓绝的进攻,但始终无力改变这个比分,16年后悲剧重演,中国队就这样结束了世界杯征途。不过悲伤之余,我们从这场比赛中看到更多的还是两大收获:多曼斯基了不起的变阵战略,中国队潜藏许久的攻击力爆发
打别的队伍多曼斯基是否能做到有针对性,无从查考,但打挪威和丹麦,她是再清楚不过,这点她在赛前就曾表态过,作为北欧三强,彼此情况早就摸了底,我们可以看到,她在这场比赛,通过阵型上的巧妙改变,把原本以为55开的赛事转变成了中国队占据了很大优势。
阵型的改变,就是442转型成451,张彤出场,和潘丽娜、毕妍组成三后腰阵容配置,但毕妍顶得比较靠前,有时候可以看成是前腰,左前卫这次换成韩端,谢彩霞还是居右,马晓旭就成为单前锋。这样的改进,较之以往雷打不动的442,显然有了不小的变化,多曼并不是疯狂的阵型研究者,之所以这么做,瑞典人是做了相当周密的考虑。
从小组赛三场比赛来看,两名前锋在禁区内虽然表现努力,但由于中场中路被压制住,自己得球机会不多,多为边路出球贡献,但韩端和马晓旭位置有重叠迹象,往往同去抢一个点,两人实际活动范围受限不说,还少了一个攻击点。
而挪威队,虽然小组赛打得也就那样,但个人能力比以往有不小改善,前国家队教练李必就认为现在的挪威队,脚下技术和足球思维能力,比以往的挪威队要精细不少,显然挪威女足发生了可能是质的变化,而且队员身板上的优势也没有更改,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用人数上的优势压制住其中场的组织,三人夹击的效果,可以保证中路三个点位上都能做到人数从容。
另外韩跑到左路,马跑到中路,韩端由背对大门时间比较多的前锋,变成了能侧身拿球、在侧翼和正面多角度冲击的快马,是更能发挥她的冲击能力和不错的速度优势,而前锋线上赋予马晓旭更大的权力,就是为了将亚姐的盘带突破的能力进一步激发出来,可以想见多曼斯基这次调整的良苦用心。
瑞典人的临时变阵是否出现了效果,如果不以进球为唯一考察标准的话,必须得说是收到了很大的效果,三后腰的出场,基本扼杀住了挪威队的中场调配能力,虽然挪威队看似有更多的控球时间,但实在是因为看到中国队反击得太猛,而且过中场很难,所以采取在后场多转悠的方式。
由于中场防守人数增加,中国队左右前卫的位置大幅度靠前,不再过多承担防守任务,我们可以看到谢彩霞几乎就成为右边锋来使用,在一场必须要赢的比赛中,看似451,由于挪威队一下缺乏应对方式,被中国队几乎折腾成433形状。
有了中场保证,韩端和谢彩霞在边路打得异常活跃,她们和位置靠前的毕妍,前面冲击的马晓旭一起,构成了前场进攻的四人组,让我们感到惊喜的是,本场比赛中国队的进攻,很大程度上少了以往那种单兵作战的味道,层次感更浓,转移球更多,我们来看以下三个镜头:第12分钟,毕妍直传给中路推进的马晓旭,一下吸引了对方两名队员,而后马再立刻转移给韩端,后者拉开角度打门太正;第22分钟,潘丽娜分球给左路的韩端,韩做球给后上的毕妍,这个转移已经完全拉开了挪威队的防线,可惜毕妍一脚打在门将身上,第25分钟,中国队在挪威禁区周围连续抢断,最后谢彩霞拿下皮球,而后传到球门后点,韩端头球顶偏。
很明显,451最大程度解放了中国队的攻击力,说句实事求是的话,这场比赛大概是奥运会之后中国女足打的最有整体感的比赛,电视里没转播的我不好说,但有转播的比赛里就数这场质量高,毕竟对手不是泰国,而是夺冠热门之一的挪威,所相应有的变化也会不同,但能面对她们,还能打出如此干脆利落的攻击足球,多曼斯基的调整功底可见一斑。
瑕不掩瑜,任何战术的改进都会有一些隐患,451也是如此,当年鼎盛时期的中国女足,被认为能力一流,体力二流,如果上半场把强悍的对手打闷,全场就好办很多,如果上半场0比0,下半场就难讲了,而这场比赛,我们也看出,由于451阵型强调的核心内容是快速反击,侧翼的贡献非常大,中场后腰也得频繁来回跑动,以挡住挪威人的渗透,造成队员体力上透支巨大,韩端还能坚持,但谢彩霞就消耗得非常快,到了下半场,换了几个人后的中国队,反而打不出上半场那种效果。
显然451最终要求的还是有高命中率,早解决早省事,但命中率问题,恐怕是“悍马”两人最需要严肃对待的问题:这是你们的故事,第一次参加世界杯,4场360分钟,一个球都没进。打门两人各自累积大概快有20下了,还没得分,这个有点让人寒心了。但不管怎么说,至少两人今天在各自位置上打出了不错的感觉,始终让挪威门前风声鹤唳,对于眼下没有什么后备人才的中国女足来说,已经是不错的场面。
442变成451,短期来说是用来对付挪威,从长远来看,很有可能激发多曼斯基改造中国女足的新思维,世界杯一打,她应该清楚我国女足姑娘们的特点,该如何把一支能力一般的队伍,最高效率的组合成一支整体实力惊人的新队伍,到北京奥运会上一飞冲天,是多曼斯基最艰难的课题。